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雅众文化·2020-11-03 13:11:00·图书
10万+阅读
摘要:“在我看来,鲜血和诗歌是一回事”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雅众(ID:epbookschina)。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希望之国」专访,摄影:上源辉树,outsideintokyo.jp

园子温(Sion Sono),1961年12月18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丰川市,日本演员、编剧、导演。

17岁时,园子温开始写现代诗。他蜷缩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刊物中,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嘲讽与不满。

他曾经被骗入邪教组织,历经危险终于全身而退,大学辍学后他开始从事影像创作。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情热大陆 园子温篇》 (2014)

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他的作品《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了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他的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新作《在无爱之森呐喊:深入密林 》(2020)

不同于大岛渚以武士道精神为载体的肃穆,园子温电影中的血肉横飞关乎生理刺激,更在于直接的视觉冲击和荒诞背后的诗意。

色情与暴力是形式,更是本质,折射出人类社会的荒谬与矛盾。

今天,小通和大家分享园子温导演的首部随笔集《用电影燃尽欲望》中的部分内容,一起走进园子温关于电影创作的思考,感受他独特电影观。

01

属于独立电影的战术

不论是谁,在进入主流之前,都有一套属于独立电影的战术。

创作独立电影时的我,比起电影的内容和价值,更重视“如何推销宣传自己”。也就是说,不论拍出了多么厉害的电影,如果试映会没人来、观众不买单、谁都不知道,那拍了也是白拍。

所以,我整天都在想怎么让别人问出“这家伙到底是谁”。《自行车叹息》是这样,如果用之后拍摄的《房间》举例,同样是让“没资金”反守为攻,像游击队一样在街道上展开前所未有的宣传攻势。

拍电影,然后上映,这是远远不够的,将电影“事件化”才是最后取得成功的关键。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自行车叹息》(1990)

我的任何项目都一样,预算几乎只有人工费。就算投放了电视广告,会翻车的电影也一样会翻车。所以宣传并不是预算越多越好。就算资金匮乏,但只要拼命去做,我就能让任何电影大卖。

《房间》本来不具备任何能够大卖的属性。主演是地下文化圈的磨赤儿,全片黑白,90分钟内几乎没有对话,多用一景一镜,剪辑极少。

剧情是杀手(磨赤儿)造访房地产中介(洞口依子),以寻找符合死亡氛围的房间为目的,其中可称为“事件”的事件一个都没有。反正是部平淡到底的平淡电影。

一般来说这种电影根本不可能大卖,但它却在短短几周内创下观影纪录。

当时在新宿南口的剧场“Cinema Argo新宿”(1995年闭馆)上映,等待入场的观影长队,从人行天桥一直排到新宿站检票口。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房间》(1993)

当然了,利用普通的手法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所以我像《自行车叹息》那样使用了极度招摇的宣传法。

首先,要根据场所设计传单。在筋肉少女带3开演唱会的日本武道馆周边发放的传单,选取楳图一雄风格的设计,文案是“啊——,从没见过这么恐怖的电影!!!”(虽然根本就不是这种内容的电影),在“Image Forum”则选用铃木志郎康导演那样的实验电影风格,混在小剧场传单里发放时当然选用小剧场风格的设计。

我一直都没在海报上使过力,也觉得肯定没什么效果。比起海报,还不如大量印刷传单来得有效。宣传《房间》时,我将传单排列好贴满街道,传单上磨赤儿的脸以棋盘状迅速扩散。如果《东京爱情故事》这种偶像剧的接吻画面里,在铃木保奈美身后映出磨先生的光头传单,那不是很有趣吗?我以此为目标,跑到看起来比较像电视剧拍摄地的街道贴海报。

现实中也确实有人告诉我:“昨天的电视剧里有拍到磨先生哦。”当时东京的主要街道简直被《房间》的传单覆盖了。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房间》(1993)

当然,我对自己的作品是有信心的。比起“让糟糕的电影成功”,我的做法一直都是“如何让创作出的东西成功”。

我至今仍然相信,不用卖座的演员、流行的主题这些保守的方法,单单靠电影本身也能吸引观众来看。如果已经创造出有趣的东西,我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宣传中强化它(让更多人知道)。

我甚至会在公寓楼的“可燃垃圾”投掷点的垃圾盖里贴传单,用传单覆盖电车外面的广告(装作喝醉的样子),擅自在书店的杂志中夹传单。虽然做了很多过分的事,但在提高自己电影的知名度上确实效果显著。

02

将欲望在电影中燃尽即可

《现生现身》在一片惨淡中结束也就算了,我的不幸更是接踵而至。

当时刚搬进去的浅草的家因为发生火灾全都烧掉了。早上起来天花板坠着毛茸茸的白色云朵,我以为自己看到了天堂。人生完全坠入谷底,时值四十高龄的我得再次回到四叠半蜗居。

很巧,这时我作为文化厅新进艺术家研修员可以去美国留学,于是怀着一切从头来过的念头向着美国出发了。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早年在纽约的 こじき(乞丐) 生活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不会成为现在这个我。虽然这段所谓的“经历”,简直是流浪汉一般的赤贫生活。

好像是从洛杉矶去旧金山途中,我丢失了身上所有的钱,在目的地旧金山租的租金三万日元的廉价公寓,也在之后转让。我过起了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一般的流浪生活,也就是走投无路,只好在超市的购物车里放行李就在旁边就地睡觉。

某个半夜在唐人街还是哪里的街上睡觉时,一个看起来特别有钱的白人男子走过来,在我面前丢下好多百元美钞转身就走。这简直是老天的恩惠吧,但当时我故作清高,喊着“我才不要你的钱”扔了回去。虽然内心哭着觉得“好可惜啊……”,但能拒绝这种诱惑也是因为 “总有一天会成功” 的自尊依然活在身体某处。

我鼓励自己:“伟大的人都会当一次流浪汉!”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神秘马戏团》(2005)

还住在旧金山的公寓的时候,我整天泡在隔壁的Z级电影(连B级、C级的界限都超越了的疯狂电影)录像带出租屋里。

如果说罗杰·科曼(Roger Corman)的《异形征服世界》(It Conquered theWorld,1956)还算是“优秀的B级片”,那我看的“在性与药物中腐烂的女生宿舍满是血浆”式的电影,完全就是“来者不拒”式的最劣质类型。

每天沉浸在连《映画秘宝》都不会介绍的VHS作品中,我突然顿悟了。哪怕是最劣质最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这样的话,就不会“欲求不满”。

关于电影,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觉醒的滋味。那是从“应该拍的电影”到“拍的电影”的转换。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独立电影时期,我真的认真研究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戈达尔的电影,以至于产生了分裂,渐渐向着与自己的欲望和人生的愉悦相反的方向前进。恐怕是想获得别人的褒奖和好评这种自恋的想法在作怪。但小时候我确实为瑞士情色电影中的乳房心动,为《驱魔人》中飞溅的秽物兴奋过。

所以,就应该释放自己从电影中获得的原始感动,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全部揉碎融合不就好了。“如果喜欢乳房,就毫不遮掩地露出来”,我接收到的启示可以总结成这句话。

回到日本以后,拍商业片(可以正式上映的电影)吧。但不要拍摄讨好别人的色情,哪怕会让别人厌恶至极也好,只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吧。

没有像样的战术,总之揣着“拍摄没有色情的娱乐电影”这一决心,我回到了日本。这之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自杀俱乐部》。

已经40岁的我,又住进了阿佐谷的四叠半房间。

但当时的自己觉得,未来还很长。

03

在新宿站拍摄54名女子高中生集体自杀

——《自杀俱乐部》

《自杀俱乐部》以极为惨烈的镜头开场。

下班高峰期的JR新宿站,女高中生们一边聊天一边聚集。54名女高中生手拉着手,在月台一字排开,下个瞬间,就伴着“一二,一二”的口号,一起跳进了列车疾驰的铁轨中。巨量鲜血向人群飞溅而去,车站完全化作惨烈的地狱图。

集体自杀,是这部片子的主题之一。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自杀俱乐部》 (2001)

这个镜头是在真实的新宿站以游击方式拍摄的。电影的设定是54名女学生,但从巨大的新宿站的月台看起来就像只有30人左右。

所以,我召集了100名真正的女高中生,但因为她们是普通学生,所以完全不知道是要做什么,都在窃窃私语。我从隐蔽的方位用35毫米胶片拍摄了她们喊完“一二,一二”马上要跳下来为止的画面。

虽然每天都很小心,但是摄影机、录音机、麦克风等器材还是被发现,连人一起被带到了新宿站站长办公室。我撒谎说:“我们这种铁道宅真的特别想用正经设备拍摄中央线啊。”对方问:“那月台上的女学生是怎么回事?”我就回答:“修学旅行的学生吧。”

这样蒙骗了两三天,最终还是进行不下去,只好到中野站补拍剩余的部分。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与《自杀俱乐部》相似的元素,在园子温后来的电影中也多次出现

“54名女高中生在新宿站集体跳轨。”虽然这个企划在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都顺利通过,但如今回想起来,我觉得它其实和“东京嘎嘎嘎”时期一样,是把让人诧异的突发事件塞进电影里的做法。

毋宁说,它是一种 “用会被厌恶的程度去惊吓他人” 的单纯欲望。

在这部电影中,集团自杀是通过网络扩散的。时值2002年,宽带也好,社交网络也好,都尚未普及,可以说网络还处在隐藏着诸多不可预测性的神秘阶段。

我预感接下来的时代人们会利用网络来做些什么,所以起意拍摄了“网络社会”。而利用网络搞集体自杀的流行,则是《自杀俱乐部》上映后好几年的事了。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园子温《自杀俱乐部》 (2001)

我的电影里经常有流血场面,甚至让人觉得“怎么这里也要流血”,所以有人评价“园子温的电影都是血”。

这么做当然和我喜欢血腥暴力电影(splatter movie)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在我看来鲜血和诗歌是一回事。我讨厌在现实中看到自己和别人流血,但是喜欢电影中的血。这或许相当于讨厌现实中的枪战,而喜欢电影中的枪战。

如果有“夕阳如鲜血一般赤红”这样的诗句,那么电影要如何表现“像鲜血一样赤红”呢?或者说有“受伤的心像流血一般”这样的比喻,那么电影是直接用血这东西本身去表现。

在《自杀俱乐部》中,女高中生被列车碾碎后如烟花一般迸溅的鲜血,是以诗歌的姿态登场的血。也就是Poem(诗歌)。直到现在我都会自己准备血浆,自己在现场布置。

在诗歌中使用的比喻,被我像文字那样汹涌地注入电影之中。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 本文书单 -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用电影燃尽欲望》

[日] 园子温

作品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首部随笔集

摧毁形式、任性玩乐的态度

对创作者来说才是最有趣的

《用电影燃尽欲望》是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的首部随笔集。

书中,他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园子温:用电影燃尽欲望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雅众(ID:epbookschina)。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雅众文化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