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朝阳
近日讲述陶瓷器诞生发展历史的纪录片《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正在日本全国上映。这部纪录片历时6年拍摄完成,影片中不仅大比重描写了陶瓷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且中方的工作人员担任了纪录片的共同制作人、摄影导演等职,深入参与策划和拍摄。在这场追寻人类与陶瓷器故事的旅程中,中日双方的合作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我们就此采访了导演柴田昌平,请他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
柴田昌平曾在2001年时来到北京电影学院留学一年,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北影老师曾兴奋地说起2001年是中国纪录片的起步之年。“当时中国的纪录片更多地被叫做专题片、资料片,大家对于纪录片的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晰。但影视界已经关注到了纪录片对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意义,所以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在2001年时提出要培养制作纪录片的人才,很多地方台的导演、摄影师都来到北京上课学习如何制作、拍摄纪录片。”柴田昌平感慨道,“现在转眼已经过去20年了,中国的纪录片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数量多、质量高,年轻人对文化题材也感兴趣,观影人群在不断增加,整个纪录片行业发展得非常繁盛。”
这次制作《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柴田昌平毫不犹豫地邀请了自己在中国留学时结识的老朋友,具有丰富纪录片拍摄经验的毛继东参与进来,担任整部片子的摄影导演。“毛继东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摄影师,我和他有过很多次的合作经验,一起拍摄过《新丝绸之路》等很多片子。”说起自己的老朋友,柴田昌平不掩欣赏地评价道:“尤其是他主张融入自然环境拍摄人物的艺术风格,和《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的主旨十分相合,这也是我邀请他执掌本片摄影的重要原因。”
纪录片的第一个镜头是采访对象中国古陶瓷艺术家任星航在山腹里一边寻找用于制作釉料的矿石,一边说:“人类向自然学习。”这句话也成为了柴田昌平为整部纪录片定下的基调。“这种以自然为师,尊重自然的态度,令我很感动。”任星航的陶瓷艺术品,是这次拍摄过程中给柴田昌平留下最深印象的部分,“不同于欧洲艺术家总是科学地分析釉料矿石的色彩成分,去人为地调配创造色彩,任星航把色彩完全交给了自然,所以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只有自然才能赋予的瑰丽色彩。”
为了烘托纪录片尊重自然的主旨基调,摄影师毛继东在镜头叙事方面做了很多构思。柴田昌平以在青森县拍摄的部分为例介绍道:“毛继东跟我们做完前采后,特意选择了拍摄陶艺家熊谷幸治在海边山崖攀登,寻找烧制陶器的黏土,用这个画面来表现人类对自然的探求。”
除去镜头方面的构思,在纪录片的动画拍摄方面,毛继东也从策划阶段就参与其中。串起《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整部纪录片的陶瓷定格动画是中日团队在这次制作中尝试的创新。“我希望纪录片不是像教科书一样单纯讲知识,可以有更加丰富的故事性,吸引更多的观众。所以想到设计一个陶瓷器的精灵陶王子,由它来讲述自己2万年的发展历史。”
其实在拍摄《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前,柴田昌平甚至并不认识制作陶瓷定格动画的耿雪。“我是在网上先看到了耿雪的毕业作品,看完后特别激动,因为她完全满足了我对纪录片动画部分的设想,当时就决定一定要请她参与制作纪录片。”柴田昌平回忆道,“我在微信群里问留学时结识的朋友和同学,有没有人认识耿雪。终于在熟人的熟人的介绍下,和耿雪取得了联系。我跟耿雪一说合作的事,她也觉得用动画来介绍陶瓷器历史这个尝试非常有意思,马上就同意了。”
“增加纪录片的故事性,讲好故事 是我们这次工作的共识,我想这也是中国朋友愿意一起参与制作的最大原因 ,可以说《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是我和中国朋友一次志同道合的探索。”结束《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的工作后,接下来柴田昌平还有两个合作计划,“一个是云冈石窟主题,一个是熊猫主题,是我和老朋友侯新天(《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中国拍摄部分联合导演)长年酝酿已久的作品。”对于纪录片领域的中日合作,柴田昌平充满期待:“近年来国际合作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有两三部作品面世,制作环境、合作氛围都在变好。虽然去年和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合作势头有些受挫,但我相信等疫情平复后,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日中合作作品。”
《陶王子——2万年的旅程》
2021年1月2日起在日本全国上映
导演:柴田昌平
中国拍摄部分、联合导演:侯新天
人偶制作:耿雪
定格动画制作:耿雪、甘浩宇
摄影、导演:毛继东
摄影:川口慎一郎、杨倩、杨松柏
图片、视频提供ASIA Documentary Productions / NE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人民中国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