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日本通·2024-08-02 09:00:00·娱乐
10万+阅读
摘要:7月19日,新海诚的旧作《你的名字。》在中国大陆重映,上映五天,票房又超过了一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机核(ID:gamecores),作者:Samiyeah,原标题:《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日本通经授权转载。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2005年的时候,新海诚的《云之彼端 约定的地方》拿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提名——这是他第一部长篇作品。

19年后被问及此事时,新海诚自己也有点惊讶,毕竟,《云之彼端 约定的地方》在日本也只是小规模上映,“没有获得主流关注”。这种情况下,一个中国的电影节,不仅知道这部影片,还给了他提名,新海诚感到“不可思议”。

当时,还是新人的新海诚因为忙于下一部电影制作没有前往上海,代替他的制片人回到日本就告诉新海诚,大家都知道你,没有公映,没有DVD,但还有互联网。

新海诚的反应是,“感受到了中国观众对动画电影的热情”。

在这之后,“新人导演新海诚”逐渐成为了“著名导演新海诚”,除此之外,他还是“最频繁到访中国外国导演”之一。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2013年,藉由《言叶之庭》,新海诚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曾经授予奖项提名的上海,很多媒体和观众告诉他“你的作品是很特别的”。

3年后,《你的名字。》成为了新海诚第一部在中国大陆公映的动画长篇,它旋即创造了5.74亿(票房均为人民币,下同)的日本电影内地最高票房的纪录,这一年,新海诚第一次去了北京。

7年后,新海诚第三次前往北京,《铃芽之旅》以8.07亿打破了《你的名字。》的纪录,新海诚似乎早就成为了“票房保障”。

即使是两部中间、口碑较为两极分化的《天气之子》,也轻松拿下了将近3亿的票房,这是不少国产动画电影渴望的数字。

7月19日,新海诚的旧作《你的名字。》在中国大陆重映,上映五天,票房又超过了一亿。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大人的视角”,有时候不起作用

猫眼专业版显示,《你的名字。》72.5%的观影群体年龄在24岁以下,而《天气之子》的这一数据则达到了惊人的82%。

《铃芽之旅》放映时,有影院经理感叹大学附近的影院几乎场场爆满:“学生们真的好爱新海诚”。

新海诚每次来华宣传时,也倾向于选择大学校园作为场地,以便与学生交流——在很多电影观众看来,新海诚的作品情绪浓烈、感情纯粹,而反过来,这也是学生这个群体的关键词。

去年第三次到北京时,新海诚在机场就感受到了明星的待遇。在去酒店的路上,新海诚都在读粉丝给他写的信,赶到北大参加首映礼时,又感受到了一把礼堂内学生们的热情。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在学生群体中获得的广泛认可,其实恰恰对应了新海诚为了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创作电影的信念。

新海诚曾说:

“我觉得动画电影本身就是为了青少年而存在的。这首先是因为他们作为观影群体的需求。十几岁的时候,和成年人比起来,一份份的情感是非常张扬、鲜明的,就像我们上高中第一天去学校的场景,现在也多少还是有些记忆的,记得很紧张,还想着同桌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去厕所也会不好意思,想会有同一所初中过来的同学吗。

但是这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平凡的一天中发生的普通的事而已。‘紧张什么,轻轻松松去就行了嘛’,大人会这样说,但是我觉得这对他们完全起不到作用。就算是从大人的视角给出建议,十几岁的他们也是听不进去的,这种紧张、愉悦或者难过的情绪,在10几岁的年纪是很激烈的。我觉得一部动画,对十几岁的他们,说不定可以起到一个拯救的作用。也可能会带来一种大人无法比拟的感动。”

在“成为大人”的教养小说和“支援少年的内心”之间,新海诚倾向的无疑是后者。

新海诚总是选择将电影的主角设定为“普通的高中生”,从少男少女的视角出发,描绘细腻的情感和不断变化的关系距离。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在动画评论中,新海诚的故事架构总是被视为对“世界系”的不断重复。

“世界系”不描绘完整的世界观和具体的社会环境,而是将世界仅仅作为主角相遇的舞台/背景,以男主角与女主角之间的故事作为中心,并将之与抽象的世界命运直接联系起来,《新世纪福音战士》就被评论为非常典型的“世界系”作品。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世界系”在日本90年代的兴起,离不开泡沫经济破灭后闭塞、内省的社会心理。进入2010年后,“世界系”不再流行。

这一源于日本网络文化的术语随着《天气之子》的上映进入了中国观众的视野,影片所导致的“三观不正”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评论,正是因为帆高面临着“所爱的少女与世界命运”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受众眼中,这种将宏大的世界命运和少年的微小情感直接对立起来的结构,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青春期情感被压抑的体验,随而产生对某种“抗争”勇气的向往与期冀。

而新海诚则借帆高的行动对这种情感予以肯定:“就算以后再也没有晴天也无所谓,比起蓝天,我更想要阳菜,管他什么天气,不正常就不正常吧!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新海诚从不否认作品与“世界系”脉络的关联:“我的作品描绘的都是10多岁的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没有进入社会,在他们心里,就只有自己和世界。”

尽管招来许多不认同的声音,但对于未能好好享受青春期的观众而言,《天气之子》的结尾无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安慰。

在新海诚的故事中,得到挖掘的绝不仅是少男少女之间的恋爱,还有在与“世界”的冲突之中,涌现出来的那些可能不符合社会价值观、但却对青少年至关重要、想要去拼命保护的关系与情感。

这种创作意识,可以说是精准切中了中学、大学时期大部分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而在内地的教育环境中,这又恰恰是最难以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新海诚作品成为了中国青少年情感的具象化,故事内高中生的纯爱与故事外年轻观众的内心构成了恰到好处的互文,再次丰富了新海诚对于年轻观影群体独一无二的意义。

在新海诚自身的成长路径中,动画也曾经扮演这样一个支持者的角色。

新海诚出生于长野县,父亲是一家百年建筑公司的老板,妈妈则是艺术家。在这个不少人都听说过的“富二代”叙事当中,尽管家庭环境优渥而又开明,但新海诚的青春期仍然充满迷茫,在他眼中:“那是个完全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的十几岁,学习也没有多好,虽说画画还可以,但比我画得好的也大有人在,运动方面也平平无奇。”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想要从一个囚笼跳脱到外面的世界去,青春期的时候常常会有这种心绪。莫名的没有根据的向往,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遥远的地方去看看的念头一直都有。”

高中毕业后,新海诚进入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系,大学期间参加了许多与动漫相关的社团活动。

因为对美术和电脑的兴趣,新海诚没有遵循父亲的规划从事建筑行业,而是进入了游戏公司Falcom制作游戏动画短片。

尽管新海诚在工作期间也产出了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但Falcom的薪水十分微薄,新海诚在公司里也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因为不满意这样的创作环境,新海诚在业余时间制作个人动画短片聊以慰藉,作品也开始在一些奖项中崭露头角。

2000年,《她和她的猫》获得CG动画竞赛大奖后,新海诚开始着手构思《星之声》的制作。在此期间,他获得了CoMix Wave前身Mangazoo的资助,从Falcom退出成为自由动画制作者。

出生于1973年的新海诚面临着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就业冰河期”,人口庞大、竞争严酷。

他一直担心着“到底能不能踏上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社会正轨?能不能准确地走在该走的路线上、乘上该有的轨道、坐上该有的列车?”

然而,即使在如此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新海诚也没有选择父亲提供的“安稳道路”,而是一直坚持着以独立动画的形式创作。

这样的选择或许使他总是抱着一种“为过去的自己而制作”的心态,“想要制作出温柔的作品,稍稍支援一下思春期的敏感少年”。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纯爱天花板”的力量

在本次重映的海报中,“新海诚纯爱巅峰之作”是最醒目的宣传语。

可以说,从《你的名字。》开始,中国观众对新海诚电影的基本期待就是讲述一个纯粹、动人的“纯爱”故事

在引进方、媒体和观众的文案中,“纯爱”这个美好而又难以定义的概念频频出现,成为了新海诚作品在中文互联网的标签,新海诚本人也总是被网友冠以“纯爱战士”的称号。

甚至,还被顺便用以拉踩青山昌冈等“背叛纯爱”的作者。

该如何理解新海诚给观众呈现出的这种“纯爱”,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从一而终的感动?这也许确实可以从这一部《你的名字。》入手。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抛开互联网发展出的引申义,“纯爱”最原初、直接的含义就是“理想化、乌托邦的爱情”

一般来说,ACG中被打上“纯爱”标签的作品往往清纯美好,许多以校园作为故事背景。

“纯爱”意味着恋爱关系忠诚且专一,双方的情感不是从任何私欲和肉体欲望出发,因此,甚至连接吻、牵手等常见爱情桥段都变得不再必要。

这些被归为“纯爱”的要素能够满足观众对爱情的理想追求,同时避免会降低爱情“纯度”的现实要素,努力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感受爱情的纯粹浪漫情境。

那么,似乎作者只需要擦去那些阻碍我们“做梦”的因素,专心描绘两个人彼此爱慕的状态就可以了。

但如果这么简单,恐怕现在就不会有那么多爱情剧本被观众吐槽是“恋爱脑”了。想让更多的观众进入影片所创设的情感,暂时停止考虑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逻辑,就需要在虚构的故事中,重新构建出一个“真实的”情感发生链条。

也就是说,纯爱作品最困难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描绘理想化的浪漫关系,而是在此之前,二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是如何发生的?而描述这种情感的发生学,正是《你的名字。》的高明之处。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你的名字。》中,象征时间的流动与联结的结绳

新海诚在《你的名字。》的创作过程中说:“这部电影是关于少年与少女的相遇发生之前的故事。一开始我就决定了,两个人结局时一定要相遇。

可以说,影片中虽然有情感的表白,但主体并不是一个关于‘谈恋爱’的故事,泷和三叶在现实中的相遇发生在影片的结尾,而在此之前的内容中,新海诚所做的是为“相遇”赋予一个既梦幻又真实的前因。

纯爱作品的困难在于如何让观众跟着主角一起做梦,而不会总是出戏。

新海诚在此采用的引导策略非常简单粗暴:在影片开始直接让三叶意识到“这是个梦啊,那我就好好享受吧”。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正是如此,在此之后的喜剧氛围中,观众也得以随着主角的行动毫无负担地体验梦境。

到揭晓真相的那一幕,随着《二人の異変》轻松的吉他旋律,我们已经全然接受了这是一个关于“互换身体”的故事,一种如此神奇又梦幻的连结。

与一般恋爱故事中循序渐进的相识相知不同,“互换身体”的设定,让泷和三叶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对方的人生,在这种特殊而又亲密的共同经验中互相了解,并塑造彼此的生活。

素不相识的人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在现实中或许难以理解,但其实这正像奥寺前辈所说的那样简单而自然:“泷一定是遇到了某个人,而那个人改变了他。”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观众的确可以在影片中切实感受到这个改变的发生。三叶通过泷的身体观察向往已久的东京,体验城市生活,并用自己的“女性魅力”改善泷的人际关系;在三叶的身体中,泷的男性特质也帮助三叶应对学校里同学的刁难。

陌生的身体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麻烦,甚至让原本枯燥的生活变得有趣了起来。

只需要稍微代入自己的高中生活,如果存在如此特殊又美好的联系,就会感到情感的发生或许是水到渠成的事。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这些桥段难道没有任何逻辑问题吗?

当然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一个没那么美好甚至恐怖的故事,毕竟待在另一个性别的身体里能导致的问题有太多了,比如,一个行为过于女性化的男性,是否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突然进入他人的生活,是否会带来恐惧和焦虑?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但是在新海诚的世界里,重要的并非是否表现现实,而是赋予情感真实性。

对于沉浸其中的观众而言,故事带来的足够深刻的情感体验已经构成了一种“真实”。

在这种真实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影片后半段突然的丧失与黄昏时刻的相逢,以及拼命改变过去的行动,才能够被观众感知为可以接受的“奇迹”,并再次加强“纯爱”的力量。

从《你的名字。》首次上映开始,新海诚的作品就和“情侣档”的标签绑定起来。曾经,新海诚在接受B站采访时说:“如果两个人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还是没有互相喜欢的话,我觉得应该放弃。”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在学生时代,邀请喜欢的人去看《你的名字。》应该是许多人都有过的憧憬,“和谁一起去看新海诚”也成为了每次有新作上映时一定会出现的评论。

在与新海诚作品有关的视频弹幕里,总是有带着名字缩写的表白语刷屏,这或许是独树一帜的作品效应。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天气之子》相关视频弹幕,尽管不值得提倡,但也是一种少年心绪的表达吧

即使没有因此获得一段现实中的恋爱,“纯爱”的力量也影响和塑造了无数观众对爱情的追求。

可以说,《你的名字。》的纯爱力量已经不止存在于三叶和泷的故事本身,而是延伸到观众的人生体验中,成为表征年轻一代情感的重要符号。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纯爱”之外

回想2016年,《你的名字》与中国观众第一次见面时,有这样一句评论:“这部片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有好剧本的诚哥有多可怕。”

与此前的作品中登场角色都因为各种距离而分开不同,《你的名字。》中的“产灵”既链接着关系的双方,也联系着时间的两头,使主角得以跨越时空上的距离,让观众倍感满足。

为了创造相遇所做的实际努力和勇气,使打动观众的“纯爱”不再仅仅是一种宿命论般的奇观,还有其中迸发出的属于年轻人的勇气

尽管“Boy Meets Girl”的恋爱桥段仍然是新海诚的故事中少不了的元素,但从《你的名字。》开始,新海诚开始越发明显地体现出他对于时代情绪的感知。

对此,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是一个重要的契机。“通过这次地震,日本人意识到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生活的城市不会永远这样持续下去,我们都活在这个未来没有保证的社会里。

在这种环境里制作动画的话,是不是应该创作出”靠自己的力量去把握命运“的故事呢?想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自然,要描绘青少年的内心,就需要从他们的视角来观察不断变化的世界,并尝试在其中行动。《你的名字。》突破了少年“无能为力”的状态,故事中的两人通过努力,改变了灾难所带来的伤害。

三年后,新海诚意识到:“没钱已经成为现在年轻人的前提。”因此,《天气之子》对下一代生存境况的刻画更加现实,且更加接近底层。

例如,上一部的主角泷是住在东京山手线内环的本地人,帆高则居无定所,甚至暂住过网吧。在《你的名字。》里,我们看到的东京明亮、美好而令人向往,而在帆高的故事里,东京是混乱、灰暗、不近人情的。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吃松饼的泷(三叶);吃垃圾食品的帆高

在极端气候持续发酵的东京,帆高为了活下去而拼命努力,为了拯救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打破社会规则、与权力机构对抗。

对此指责的评论,似乎没有意识到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的少年,从未得到过社会规则的保护,而他拿起枪支的行为,全都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在这里,比起 “选爱情还是选人类”这样虚无缥缈的观念式发问,更急迫的无疑是青少年的生存问题。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在制作《天气之子》时,新海诚有意做出“主人公与社会价值观产生矛盾”的作品。

他发现,因为社交媒体的存在,人们现在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总是会受到他人评论的阻碍,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会与社会产生碰撞于是想要描绘“只要是自己选择的就是正确”、“即使遭到反对也要义无反顾地行动下去”的姿态。

因此,帆高的呐喊一方面是少年热血的发泄,另一方面则构成对社会规训、言论控制的反抗行为。

从这个角度出发,《天气之子》评论的两极分化也就可以理解了,但内心有同感的观众,很容易能够从少年非理性的话语中获得力量。

少年的意义,正如新海诚所说:“我心中的少年,是那种可以给有些开始衰弱的自己带来动力的,让我有冲劲的,纯粹又给人鼓舞的印象。”

从《你的名字。》《天气之子》对现实世界灾难的隐喻,到《铃芽之旅》对“311”的直接描绘,“灾难”是贯穿“三部曲”的中心主题。

如果说“灾难”是“新海动画”的历史坐标,那么在表现灾难本身的时候,新海诚关心的,还有作为灾难的非亲历者——少年们,在这样的世界中该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

如果真如须贺所说,“反正世界本来就是疯狂的”,那么我们可以做的还有什么?如果世界的问题不能被少年所改变,那么少年的勇气应该用来做什么?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新海诚给出的答案,或许是在这样缺乏希望的时代氛围中,仍然期待“与重要的人相遇”。

正如《天气之子》中,帆高在遇见阳菜后产生的动力,也正如《你的名字。》中,泷为了拯救三叶所做的努力,这都是与重要之人关系的连结带来的力量。

这种关系不仅限于爱情,有时更像是同伴、并肩作战的战友,关于“如何与重要的人一起度过严酷的现实”的思考。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世界一眨眼间变了。可能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就算这样,我们也要在这世界活下去。只能活下去。所以至少,吃着、笑着、陷入恋河、哭着、生气、吵架。即便如此,哪怕多笑一秒也好,只要你珍惜那一瞬间。没关系,我们、我们的世界,一定,会跨过这道坎的。”

在《铃芽之旅》上映时,有人认为在加入了更多社会性元素之后,新海诚正在走出自我意识,“抛弃”少男少女。

然而在三部曲中,少年的“纯爱”所关涉的绝不仅是爱情。

新海诚所做的,正是一边感知时代的情绪,一边将它们通过少年的心理表达出来。而《铃芽之旅》,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再次拓宽了少年力量的可能性。

对中国年轻人来说,去电影院看新海诚或许早已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观影行为,而是也包含着对世代境况的感同身受。

在“纯爱”的外壳下,《你的名字。》还有更多可以支持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力量。也许只有在新海诚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最普通的、没有优绩主义光环、甚至有些弱小的高中生,被赋予主角的责任,勇敢地追求与重要之人的联系。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青少年正处在寻找自己存在意义的时期,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来说,我认为动画电影多少可以给予他们勇气。比如他们看完《你的名字。》,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未来会遇见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所以我想对那些青少年说的是,他们的未来真的有很多可能性。”

“我们的人生始终处在一个,和他人邂逅之前的状态,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大家相信,我们明天或后天,或一年之后,会和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相遇。”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对比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CCTV6“今日影评”节目在探讨日本引进片的“爆款密码”时,将《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灌篮高手》的成功归因为“粉丝IP”的力量,而新海诚、宫崎骏则代表着具有极强导演个人风格的“作者向动画”——当观众与作者向影片产生共鸣时,也会对其中的作者个性产生特殊的情感与期待。

新海诚的成功,靠的不仅仅二次元风格的核心受众,还有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因此,在当下的节点讨论新海诚的三部曲影片,除了分析和挖掘文本本身的价值之外,我们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以大银幕为支点,尝试回顾过去八年里中国观众和这些作品之间的故事,去探索新海诚带给观影群体的独特意义。

新海诚也曾在采访中表示,在日本,自己其实并不常常被拿来和宫崎骏一同提及,但在中国,媒体和粉丝抛给他的问题却常常与这位巨擘相关。

面对这种提问,新海诚自己保持着一种谦虚:“虽然这件事本身我觉得是特别光荣的一件事,但是我和宫崎骏导演的作品相比,制作规模完全不一样,商业规模也不一样,作品的深度上来说我也完全比不上宫崎骏导演。”

重映票房破亿,中国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新海诚?

但在中国,的确常常有很多这样的对比。一种声音认为,大众范围内,中国观众有明确认知的“日本动画电影导演”着实有限,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某种真理,能够摆脱核心用户,触动到真正大众层面的艺术创作者,思维上必然具备着某种共通性,在有明确标签的同时,必然触达到了某些真正具备普世意义的东西。

什么样的观众会喜欢新海诚?

那些时隔八年选择走进电影院的人,在影片中寻求什么样的体验?

或许,要回答的不只是“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新海诚”,还有观影行为所折射出的现实心理状态。

通过新海诚独特的风格,得以浮现出的一些在现实中被忽略的情感需求,可能正是新海诚令人着迷,并且无可替代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NHK,《天气之子》新海诚专访, https://b23.tv/LRPFHDk

[2] 新浪娱乐,《天气之子》新海诚独家专访, https://b23.tv/RCr2UUE

[3] 光线传媒,《你的名字。》新海诚专访, https://b23.tv/UyG0EL2

[4]《你的名字。》制作纪录片本篇, https://b23.tv/IVnHPMW

[5]新海诚专访:不想做为了悲伤而悲伤的电影, https://www.517japan.com/viewnews-108043.html

[6]新海诚:《你的名字。》3年后,社会更僵硬了, https://cn.nikkei.com/trend/cool-japan/36694-2019-08-01-05-00-33.html?start=0

[7] 一乘人物系列, 新海诚出道十五年特别访谈, https://b23.tv/lafO4Ek

[8] 一条视频,《你的名字。》新海诚专访, https://b23.tv/VF1cSrm

[9]萌娘百科“纯爱”词条, https://zh.moegirl.org.cn/zh-hans/%E7%BA%AF%E7%88%B1

[10] 塔塔君 发布于 深焦DeepFocus, 新海诚的二十五年,让日本国民动画火到中国, https://mp.weixin.qq.com/s/eVKdtzFL6AudCzvnFbxPpA

[11] xxhhcc 发布于 深焦DeepFocus, 只有在中国,影迷们说我像宫崎骏, https://mp.weixin.qq.com/s/nTCkd51V1j_LTfA_MMB_pg

[12] 田中庄司 发布于 动画学术趴, 从《你的名字。》到天气之子,你还没搞明白「世界系」?, https://mp.weixin.qq.com/s/z0sgCEW_R-b33QUsug7JMQ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机核(ID:gamecores)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